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建动态

2014年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材料汇编 (七)

作者: 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4-10-30

 人民日报评论员: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一论贯彻习近平在听取河南兰考教育实践活动

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活动开展以来的积极成效,明确提出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作善成的工作要求,并再次强调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作风建设不是小事。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整治“四风”,做的是正本清源、发扬传统的工作。通过两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压茬推进,“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得到解决,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防止松劲松懈,越是要警惕“四风”回潮,越是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改进作风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一项庄严政治承诺。因此,切不可蜻蜓点水,切不可虎头蛇尾,切不可只是一阵风。改进党风政风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用达到作风建设的理想状态来衡量还有差距。在这场持久战中,我们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输也输不起,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再次反弹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对于这一点,全党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改进作风,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要看到,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就可能越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改进作风,前紧后松不行,时紧时松也不行,必须始终绷紧这根弦。做得好的,要不骄不躁,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不怕阵痛,痛改前非,而且不要再复发。对那些心存侥幸、企望一阵风的,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让他们丢掉幻想、自觉回头,不要在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上越滑越远。

  现实提醒我们,“反弹”是作风建设的最大敌人,“坚持”是“四风”问题的最大克星。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陋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事。坚持不懈开展作风建设,就要通过抓常、抓细、抓长,防止和克服“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就是通过制度固化成果和经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不断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下决心走出“改过来又弹回去”的恶性循环。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作风问题这根弦松不得,一松就可能出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出大问题。有人说,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并非首次,这一回有什么不一样?靠什么确保不会成为“一阵风”?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道现实的考题,答案就在我们手中。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

——二论贯彻习近平在听取河南兰考教育实践活动

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

 

怎样形成好的政治生态?如何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关键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所强调的,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

  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过上了有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批评有“辣味”,通过红脸、出汗,实现了思想的提升、灵魂的净化,不少同志感慨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但也有一些同志不适应、不习惯,发出“有必要这么认真吗”的疑问。有的党员、干部以当导演、演员的心态对待和参加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真刀真枪,内心里都“有数”、不去当真。这说明一些同志思想上仍然没有转过弯来,对为什么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正确认识。

  我们常讲,一个人组织上入党是一时的事,思想上入党是一生的事。但光靠个人觉悟、修养,没有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的教育、改造、提高,是不行的。现在,一些党员把夹杂着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色彩的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状态,把不讲纪律、不讲原则、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庸俗习气当作潜规则,甚至在党内培植小团体、小群体、小圈子、小山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党员得不到应有的党性锻炼。因此,我们要从严格规矩、破潜规则入手,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严肃性。

  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也就抓住了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钥匙。俗语讲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大贪官、系统性腐败等也不是一开始就变成这样的。这其中固然有他们个人腐化变质的问题,但如果有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他们也可能会止步于这种经常性的“敲打”,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我们党走过93年历程,也正是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来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不断实现自我修复、保持肌体健康的。

  “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了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问题,引起强烈反响,说明道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声。良好从政环境从哪里来?首先就是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中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个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只要坚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好的政治生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决好党员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

——三论贯彻习近平在听取河南兰考教育实践活动

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

 

将改作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党员干部具备怎样的精神状态?防止短期效应、避免“四风”反弹,需要全党同志涵养怎样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是也有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慨,出现“为官不为”的状态,企望活动过后一切照旧。扪心自问,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因而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干部还没有摆正位置,头脑中还有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意识在作祟。全党同志都应当清醒认识到,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只有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利益。

  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建设并非这一次,但是纵览以往经验,有个问题值得深思:作风建设为什么会陷入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党内的制度规定为什么会出现重制定、轻落实、难执行的“破窗效应”?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宗旨意识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制度由人制定、靠人执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规定只有在思想认同的轨道上运行,才能行之久远。因此,抓住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觉悟,才是根本,才能为反“四风”筑牢思想防线,为改进作风涵养心理认同,为联系群众强化精神动力。

  理想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尤其是在利益分化、价值多样的新时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历史关口,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当在灵魂深处反躬自省,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做愚公不做叶公,决不能对我们所信仰的主义、所追求的事业心口不一。事实上,许多道理很简单、不难懂,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各级党组织务必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约束,促使外在的规矩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纵观世界上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党、老党,之所以沉寂甚至垮台,从根本上说就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启示我们: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强化宗旨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就能永立不败之地。这个道理,全党同志都应当铭刻在心,更加自觉定位人民公仆的角色,更加坚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